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库区的经济和社会水平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水资源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水质变化体现了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作为一项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将湍急的长江水截留下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水的流态和水文泥沙的特性。此外,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的无序发展和乱序开发,导致大量污染物排入库区。由于三峡库区水体的湖泊化,其江水自净能力降低,造成三峡库区局部季节性的水质恶化。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水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考察三峡库区水质发展变化对三峡库区水环境的保护、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江段由天然河道变成水库,水体流态发生变化,使得境内长江干流及诸多支流的水文特征发生重大变化,三峡库区水环境逐步由急流环境的河流生态系统向静水环境湖泊生态系统演变,氮、磷等营养盐的迁移转化途径和停留时间发生明显改变,支流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渐提高,部分支流回水区藻华频发,对三峡库区水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三峡库区上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入库污染负荷不断加大,三峡库区水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遏制。
1.1996~2016 年三峡库区水质变化的主要表现
(1)三峡库区的总体水质从蓄水前到一期蓄水、二期蓄水、三期蓄水呈现出不规律的变化,总体以Ⅱ类水质和Ⅲ类水质为主。三峡库区达到Ⅰ类水质的比例十分小,在1996~2016 年的时间中,只有1998 年、1999 年、2002 年、2009 年、2010 年出现了Ⅰ类水质,且Ⅰ类水质的比例在上升,特别是2009 年达到最高蓄水位175m 后,Ⅰ类水质的比例明显上升,且未到达Ⅲ类水质的比例明显下降,说明三峡工程蓄水对库区水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从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总体水质来看,1996~2003 年,根据三峡库区长江干流监测断面历年监测数据,三峡库区水质主要为Ⅱ~Ⅳ类,总体水质良好;2003 年三峡库区蓄水后,长江干流总体水质和蓄水前相比,没有出现很大的差异,主要为Ⅰ~Ⅳ;2011~2015 年,三峡库区长江干流监测断面总体水质均为Ⅲ类,水质变化比较平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3)从主要河流水质来看,三峡库区蓄水前,1996~2002 年,三峡库区13 条主要河流一级支流中,大溪河年度水质为劣Ⅴ类,汝溪河水质为Ⅳ~Ⅴ类,草堂河水质为Ⅳ类,其他水质基本为Ⅱ~Ⅲ类,水质状态较差。三峡库区蓄水后,从整体来看2003~2016 年,嘉陵江的水质主要为Ⅲ类、Ⅱ类;水质基本达标,水质总体情况好于乌江。2005~2008 年,大宁河监测断面香溪河的水质均为Ⅳ类,未达到合格标准,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2011~2013 年,乌江监测断面的水质主要是劣Ⅴ类、Ⅴ类,污染情况较为严重;2014 年,乌江监测断面水质总体为Ⅴ类、Ⅲ类,污染程度有所缓解。
(4)从三峡库区水体污染事件来看,2004~2016 年,三峡库区水华现象逐年增多,主要是因为工程蓄水、流速变缓,三峡库区正由河流转换为湖库,水中氮磷含量有所提高,从而造成了支流、库湾回水区水华发生频率的上升;水华发生的时间呈现出不规律性,主要暴发在春季和秋季。2006~2016 年,水华在时间和地点上都呈现出不规律性特征。其中,2006 年,三峡库区长江支流水华暴发数目最多,水华发生较为频繁的支流主要是大宁河、抱龙河、神女溪、草堂河、梅溪河、澎溪河、大溪河等支流。
(5)从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来看,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水体流速变缓,在支流部分河段形成大面积的静水区域,导致出现富营养化,其中从完成一期135m 蓄水后的2005~2010 年,三峡库区长江一级支流断面水质富营养合计从7.69%增长到34.00%,三峡库区长江支流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在加重。2011~2014 年,三峡库区77 个断面中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断面比例由20.8%~39.0%下降到0%~6.5%,处于中营养化状态的断面由58.4%~77.9%下降到57.1%~75.3%;2011~2016 年,处于贫营养状态的断面比例由0.0%~5.2%上升到20.8%~37.7%,再下降到0.0%~6.5%。总体来看,三峡库区的支流富营养化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2.对三峡库区水环境治理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从流域视角科学划定三峡库区水环境“大保护”的空间范围,把入库支流纳入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的范围之中。
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的空间范围的划分依据要从过去受三峡工程影响角度转向从流域经济和流域生态的角度。新的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的空间范围除了受工程影响的26 个区县外,入库次级支流及其流经的区域都属于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
建议二: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三峡库区流域综合管理委员会专门机构,下设由省级相关领导组成的高层次省级联席会议和由市级相关政府部门组成的市级联席会议,协同推进三峡库区全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
由三峡库区流域综合管理委员会统一履行分散在不同部门间的环境监管、环保投入、污染防控等各项环保相关职能,统一制定三峡库区流域保护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挥省级联席会议在流域综合治理的统筹协调功能,市级联席会议具体负责环境管理事务,承担环境建设职能。
建议三:纵深推进入库支流流域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建设,推进支流流域绿色一体化发展。
综合考虑支流流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因素,在支流流域建立城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保护发展区以及禁止开发区。为此,实行长江上游全流域“规划一张图”,加快编制《三峡库区支流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促进地方各级土地利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多规融合;针对不同功能区因地制宜地提供差异化的财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保政策等配套服务;根据各个功能区发展定位,建立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各个功能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生活质量提升贡献和生态环境改善贡献赋予不同的考核权重。
建议四:实施流域产业发展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
一方面,培育以环保产业为龙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流域正面清单产业的主要部分。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导向,发展流域大数据产业和智能终端产业;以生物技术为导向,发展生物滞留系统、水体净化装置等生物环保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载体,带动高端环保装备制造;以新能源产业为导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新材料为导向,发展环保新材料。另一方面,促进印染、造纸、化工以及小水电开发等长江上游流域负面清单产业走向正轨。禁止新建使用煤、重油等燃料的工业项目,禁止新建水泥、采石等大气污染项目,禁止新建造纸、印染、化工等水污染项目;对在建或已建布局不合理、生态环保问题突出的负面产业,综合实施压减、转移、改造和提升工程,明确向高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本文摘编自《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研究》(文传浩、兰秀娟、杨海林等著)第五章和第八章,标题和内容有调整。